信息分類
信息資訊
審計署調查全國54個縣財政顯示非稅收入已成財政收入主力
在稅收由于經濟下行增長乏力、進而帶累財政收入增幅顯著下滑之際,非稅收入卻上緊了發條,加速發動。審計署日前發布的對全國54個縣財政性收入的審計調查顯示,2011年,54個縣實現的財政性收入中,非稅收入占60.45%,非稅收入占比超過稅收收入20.90個百分點。非稅收入,似乎已接過稅收的“接力棒”,扮演財政收入中的主力,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財政收入的“拯救者”。
稅收與非稅收入此消彼長
非稅收入的迅猛增長,正在與稅收收入日漸疲弱形成鮮明對比。據媒體報道,繼今年一季度全國稅收收入增幅微超10%,創下近三年來低之后,4月份全國稅收增速繼續大幅回落,單月增幅已降至不足3%。前四月累計,全國稅收收入增長8.1%,增幅同比回落超過20個百分點。受此影響,前四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2.5%,增幅回落18.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非稅收入卻在加速前進。財政部公開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非稅收入為4118億元,同比增加1432億元,增長53.3%,地方非稅收入同比增加1158億元,增幅50.1%。一些個別省份增幅超過70%,有的甚至增長了一倍多。
稅收收入增幅的下滑,顯然是受經濟下行拖累。“營業稅、增值稅、所得稅都下來了。進口的關稅也在下滑。此外,與房地產有關的稅收也下來了。”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對時代周報分析。
然而,稅收與非稅收入的此消彼長,在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看來,還是有些奇怪。“每當稅收收入增幅下降的時候,非稅收入增長都比較快。2009年也出現過這種現象,非稅收入增幅達到50%以上,這次又是這樣。是否當稅收下降的時候,某個機制的某個部分會自動啟動?如果有的話,是怎么啟動的,什么傳導機制在發揮作用,我也不知道,只能存疑。”
李煒光猜測,也許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財政收入增幅指標,為完成指標,非稅收入會自動填補稅收的空缺。
劉尚希表示,每年各地制定財政預算時,會有一個指標,即今年的預算增長多少,其中預算收入預計增長多少,預算支出預計增長多少,看各個地方的預算報告就能看出增長的目標是多少。“具體增幅各個省的情況不一樣,一般跟GDP增速沒有太大的差距。”
據記者觀察,在上海市2012年財政收入預算表中,財政收入除各種稅收外,還包含了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以及教育費附加收入、排污費收入、水資源費收入及其他收入。今年財政收入合計預算數比上年執行數增長了8%。顯然,在這個增幅中,已包含了非稅收入在內。
在增幅指標的約束下,非稅收入快速增長也許不得不然。
“國”字頭收益占大頭
在房地產業繁榮的前幾年,地方非稅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出讓金。而在房地產調控的當下,土地出讓金的銳減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開辟新的非稅收入來源。一個主要的方向是,向“國”字頭“伸手”,在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和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方面做文章。
“目前地方的非稅收入,應該說國有資本收益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都有。地方政府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可以說各顯其能,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公共資源,來開發一些非稅收入。有礦產的,把開發權轉讓給開發商,有旅游資源的,門票收入也在不斷提升,這些可以籠統地歸入國有資源的有償使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告訴時代周報。
“國”字頭收益確有潛力可挖。據媒體報道,安徽省某市新建的市級機關辦公大樓即將完工,市政府及部分市直單位年內將遷往新址辦公,現市政府大樓及附屬建筑物等資產予以處置,獲得收入3.97億元。這使得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了1101%。該市的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也有巨幅增收。安徽一煤電有限公司減持參股上市公司國投新集[12.10 1.09% 股吧 研報]的股份近3400萬股,按規定入庫其他產權轉讓收入4億元。
一季度,該市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和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合計完成89012萬元,較上年規模增長達20倍以上,首次成為非稅收入增長的主導因素。
2011年,全國各地紛紛出臺了《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辦法》,各地財政和國資部門對國有企業經營收益和資產出租轉讓收入嚴格規范管理,確保各項收入應繳盡繳。據記者觀察,《湖南省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管理辦法》即自2011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結束了該省國有資源配置由無償和有償取得的“雙軌制”,天津代辦營業執照確立了國有資源有償取得、市場化配置的“單軌制”。
“對非稅收入的增加不能一論而論。如果是因為公共產權收益增長,推高非稅收入,這是好事。過去,有些國有資源很廉價地轉讓,比如公益土地基本上就零地價出讓,此類做法會造成國有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社會、對市場競爭都極不公平,F在應該說恢復正常,這方面的收入應當有增長的空間。但如果是行政事業性收費增加,這就可能出問題,加重企業負擔。”劉尚希稱。
劉尚希告訴時代周報,財政部對今年1-5月份非稅收入增長情況做過調查,發現主要是國有資源性收益和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增長較快,行政事業性收費則并未擴張。
此外,非稅收入的快速提升,在劉尚?磥,還涉及到統計口徑的變化。“以前大量的非稅收入沒有納入預算,去年財政部要求各地把非稅收入全面納入預算,或是公共預算,或是政府性基金預算,或是國有資本金預算。這樣,與過去預算內的低基數相比,非稅收入就顯得很高。”
安徽一位政府部門官員也表示,過去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出租收入一般都留在本單位或者財政專戶,不直接入庫,現在規范以后,這方面收入明顯增加。
不過,“國”字頭收益的增長,在一些財稅專家看來,有時候也是把“雙刃劍”。李煒光對時代周報表示,國企壟斷某些領域的資源,確實應該對其收取更多的收益,但可能會對社會帶來很高的費用成本,國企會將其轉嫁,進而推高物價。而且國企的服務效率也不高,總體而言未必是好事。 www.hajalalayina.com
“目前對非稅收入的管理并沒有統一的規范,地方掌控的余地很大,開征某種費用的靈活度也偏大,如果收費較高,可能就會影響地方經濟發展。比如短期內將景區門票提得很高,但如果服務跟不上,游客反而少了,反為不美。因此,地方政府要有比較規范的收入來源和管理制度,這也會讓大家對當地的投資環境、居住成本、商業成本有比較明確的估計,創造比較穩定的市場環境。”趙錫軍稱。
“新招”加劇企業“痛感”
不可回避的是,在“國”字頭收益之外,非稅收入仍時有“新招”,給企業帶來不小的“痛感”。
上海一位民營物流企業總經理向時代周報一一列數稅收之外的各種收費:“員工的社保費用、檔案保管費用、教育附加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還有稅務局指定采購的電腦、稅控機等。最怕的是工商局的罰款。企業之間做一些假的名目給客戶退傭金,被認為是行業的潛規則,挺正常的,否則客戶很難賺到錢。但一旦被工商局查出來,罰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都有。我建議任何企業都必須規避這種做法。”
“說起這些我就火大,公司已經連虧了幾個月了。”這位總經理長嘆一聲。
浙江企業主楊平最近的遭遇則令人啼笑皆非。他的公司所在的鎮政府決定花200萬元造一個“五星級”公廁,向鎮上的企業派捐。楊平的公司被派捐50萬元,作為回報,讓公司員工免費如廁。“像這種隱性的費用經常會碰到,對企業造成不小的壓力,特別是現在經濟不好,壓力更大。”楊平表示。
此外,政府性基金也有新“品種”誕生。公開消息顯示,今年7月1日起,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將繳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這是一種新設立的政府性基金。根據辦法,企業按照電視機13元/臺、電冰箱12元/臺、洗衣機7元/臺、房間空調器7元/臺、微型計算機10元/臺的標準繳納該基金。據粗略估算,每年5類電器生產企業將繳納73億的基金收入。
凡此種種由企業承擔的新增非稅收入,無疑令企業更感寒意,也顯得與今年的結構性減稅方向有些背道而馳。“就算稅減下來了,又收費收回去了,豈不是抵消了減稅的作用?有人還說今年是結構性減稅年,但將近半年過去,據說只減了1000個億,對經濟簡直是杯水車薪,顯然力度仍要加大。”李煒光表示。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要想適應財政收入的較低增幅,李煒光認為,關鍵的是財政支出要相應減少,“減少支出也是結構性減稅的前提,要不然沒有減稅的空間。”
而非稅收入目前的超常增幅,顯然也并非長久之計。“長期來看,當一個國家的商業環境較穩定的時候,非稅收入應該越來越少,主要是指發債的收入。政府收入的環境不能老在變化,這會帶來生產和生活成本的變化。”趙錫軍認為。
將非稅收入納入預算,在財稅專家們看來,才能真正將這匹“野馬”套上韁繩。“所有的政府收入,不管是稅收、非稅收,還是政府基金,都要納入預算,由人大審議通過,變成法律,才能征收。這應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李煒光稱。